衛武營本事
【是風花雪月?還是世態炎涼?~《尤金.奧涅金》的戲裡戲外】
文|呂岱衛
1877年春天,正在尋找歌劇創作靈感的柴可夫斯基在友人的建議下以俄國大文豪普希金的著名韻文小說《尤金・奧涅金》為題材,創作同名歌劇。當時的柴可夫斯基一度斷然拒絕,原因是這部小說太過知名、無論是文學成就或劇情意涵都屬曠世經典。若要將這樣的文本改編成歌劇不僅要承受巨大壓力,同時也可能落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然而幾經思考,柴可夫斯基還是無法抗拒普希金以迷人的韻文所刻畫出的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最終以傑出的音樂設計與對劇本的深入詮釋完成了這齣他生平最受歡迎、上演能見度最高的歌劇。
但也正因為《尤金・奧涅金》是如此的家喻戶曉,所以柴可夫斯基當年便以省略部分的情節,聚焦關鍵場景的手法進行創作。為此,柴可夫斯基特意將這樣的作品命名為「抒情場景」,目的就是要與一般歌劇的敘事模式進行區隔。從原著內容來看,《尤金・奧涅金》是普希金「藉古諭今」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中對於時下社會現象的針砭可謂一針見血,尤其是男主角奧尼金那社會「多餘人」的角色設定更是深入人心。而在柴可夫斯基的創作觀點中我們可發現,雖然作曲家本人無意讓普希金的批判涉入歌劇太深,但仍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戲劇核心,讓整齣歌劇在嚴肅的議題下還能展現浪漫詩意的音樂戲劇氛圍。
柴可夫斯基對於歌劇的創新手法在《尤金・奧涅金》可謂表露無遺,他將戲劇張力建構在人物內心狀態的變化上,一首首精彩的獨唱與重唱曲稀釋了詠嘆調與宣敘調的區隔,無論是著名的「寫信場景」或「決鬥場景」,我們都能聽到樂團伴隨著人物心境的轉變而給予貼切的鋪墊。在本劇中,柴可夫斯基以無處不在的對比來設計音樂,無論是描繪上流社會的圓舞曲與鄉間的農民歌舞,抑或塔提亞娜與奧爾嘉兩姐妹看似相近實則個性迥異的音樂主題,還有熱血青年連斯基與世故老成的奧涅金等人截然不同的音樂性格,都為本劇的深度提供確據。讓這齣歌劇不僅有物換星移的惆悵,更有喟嘆人生無常的生命思考。
而在戲外,普希金與柴可夫斯基的命運似乎也與這部作品有著難以解釋的連結。普希金當年因妻子的紅杏出牆而與對方情夫決鬥,最終步上與連斯基相同的命運末途,離開人世時不過37歲。而柴可夫斯基則在創作本劇時收到了女學生的愛慕書信而與劇中塔提亞娜的寫信場景產生投射效應。當時的柴可夫斯基為了怕傷女學生的心而同意與她結婚,但沒想到婚姻生活讓柴可夫斯基身心幾乎崩潰,這段婚姻僅維繫不到數週便草草結束。幸虧經過數月的適當休養後,柴可夫斯基並未留下太大的心理創傷,仍能提筆繼續完成這部歌劇,否則《尤金・奧涅金》可能永遠被束之高閣,歌劇史上的經典也就少了這齣作品。
《尤金・奧涅金》是柴可夫斯基所留下最重要的俄國歌劇經典之一,無論文本或音樂代表的都是19世紀俄國戲劇與音樂的極致展現。2025年初,衛武營即將演出這部精彩的作品,邀請您務必走進衛武營音樂廳一同感受文學與音樂最美好的交織。
節目資訊
2/21(五)19:30
推薦閱讀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在英國創團的以色列鬼才編舞家Aka侯菲胥的前老闆——雅絲敏・瓦迪蒙的舞蹈拓荒路
第一次看到雅絲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的作品,其實是因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而誤打誤撞,侯菲胥離開以色列巴希瓦舞團後,來到巴黎學習音樂同時組成一個樂團,後來樂團到英國演出後解散,他重回舞蹈懷抱,加入了雅絲敏・瓦迪蒙舞團,在2003年演出雅絲敏的作品《Lullaby》,因而找來《Lullaby》影像觀看。原本是想要看看侯菲胥青澀的舞者樣貌,沒想到卻被雅絲敏充滿肢體劇場的編舞風格所吸引,像是DV8《阿基里斯進場》enter achilles與莎夏瓦茲《太空人巷》Allee der Kosmonauten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