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捨下古典樂苦練手風琴,吳詠隆靠執著走出探戈音樂一片天
文|歐陽辰柔
「我的個性很拗,越困難的事,越會想試試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看起來恬靜斯文的吳詠隆,淡淡地說道。
吳詠隆是臺灣極少數專業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暨探戈音樂家。原本主修長笛,大學畢業時意外聽到班多鈕(Bandoneon)多變且情感豐沛的音色,立刻愛上,捨下熟悉的古典樂器,隻身飛往阿根廷全心學習班多鈕,不但成為亞洲第一位奪下德國克林根塔爾手風琴大賽冠軍的演奏者,還前往日、韓、港、中、馬來西亞等多地演出,是台灣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探戈演奏者之一。
最接地氣的樂器
「很拗」的吳詠隆,對音樂的興趣是被父親啟發的。父親從小家境不富裕,長大後為了一圓音樂夢,到處學樂器,包括小提琴、爵士鼓、薩克斯風。這種沉浸於樂音中的快樂,吳詠隆都看在眼裡,第一張探戈CD也是父親買的。國中讀音樂班後,吳詠隆刻苦練琴,沒達到設定的目標,堅決不休息、不玩樂。沒想到後來意外迷上班多鈕,放棄考樂團的計劃。父母親勸他想清楚,他心裡卻很明白:自己個性內斂,天生是個大I人,比起面對眾人講話,更習慣透過演奏訴說,而看似冷門的班多鈕,便是最能表達自我情緒的樂器。
「演奏時,會有像要把琴甩出去的動作,又或者向內擠壓,彷彿表達生活被各種壓力推擠一般,」吳詠隆形容。
探戈是移民音樂,是從前人們面對強人統治和社會動盪,用以宣洩失望與不滿的出口。也因此,比起乾淨優雅的古典樂,探戈更雜也更接地氣。有些探戈樂曲甚至會刻意設計把琴往內擠的橋段,做出噪音,回應從前探戈發源地——阿根廷東部河口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人群沓雜的景況。
吳詠隆就愛這種極廣的表現力,「班多鈕可以很強勢,又可以瞬間變得氣若游絲。」
然而魅力十足的東西不容易駕馭。班多鈕是以按鈕加上左右手的推拉發聲,光按鈕就多達71顆,而且還呈不規則排列,讓初入門的他費了好大的勁才練起來。光是技巧還不夠。他在阿根廷的恩師黎奧斯(Walter RÍOS)建議,每天不管做任何事,都放探戈當作背景配樂,才能讓旋律真正融入生活。刻苦勤學,加上無時無刻沉浸在探戈的節拍中,終於讓吳詠隆苦練三年後,在德國奪下手風琴大賽冠軍,評審還特別指出他「忠於阿根廷的原味」。
再現新舊探戈大師的黃金樂曲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班多鈕,吳詠隆回台後,於2014年籌組「Tanvolution」,以班多鈕、鋼琴、小提琴、低音提琴、電吉他等五重奏,演出探戈音樂,也成為臺灣第一支獲阿根廷邀約前往演出的探戈樂團。
他們在阿根廷演出時,特別演奏改編成探戈版的臺灣名曲「夜來香」、「鼓聲若響」。吳詠隆形容,迴響超乎想像,「台下拍手拍得超瘋狂。」台灣也經歷過高壓統治,儘管文化迥異,底層人民的心聲,卻在音樂的聯繫中相通了。
今年十一月十二日,「Tanvolution」將在衛武營表演廳帶來《重返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探戈旋律》。吳詠隆表示,這是難得能一次聆聽兩位傳奇探戈大師卡洛斯(Carlos Gardel)以及皮亞佐拉(Á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經典曲目的機會。
卡洛斯被譽為阿根廷貓王,是傳統探戈樂的靈魂人物,旋律簡練,感情直截,充滿懷舊氛圍。皮亞佐拉則開創新探戈,以現代化的編制,複雜的結構,將探戈拉至新的藝術層次,甚至在晚期編制中加入即興效果。吳詠隆擷取這個特色,在曲目中注入爵士即興的元素,讓演奏者發揮最大自由,希望帶給聽眾新舊交融,充滿驚奇的探戈之夜。
「彈奏音樂是彈自己內心的聲音,它讓我可以誠實面對自己,」吳詠隆說。因為真誠所以走得久,而且力量強大。安靜的他,用手中的班多鈕大聲地向世界說話了。
節目資訊
9/24(三)20:00
►【衛武營小時光】吳詠隆五重奏《重返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探戈旋律》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最完美的組合!
在疫情發生之前,捷克愛樂開始進行一個長達四年的柴可夫斯基計畫(The Tchaikovsky Project),他們和指揮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 b.1952)要花四年的時間,在樂季演出柴可夫斯基,同時也進行捷克愛樂的「柴可夫斯基交響及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而這也是他們「唯一」除了和當時的首席指揮貝洛拉維契(Jiří BĚLOHLÁVEK, 1946~2017)合作之外的錄音計畫,畢契科夫也被任命為這個計畫的計畫總監。
春美歌劇團《忘川遙》歌仔戲重繪陰間地圖 照見人生無常
我們害怕死亡,也無法停止想像死亡。它是一個避談的禁忌,也是文學與戲劇最執著追問的命題。從韓影《與神同行》、《比天堂還美麗》,到現象級舞台劇《勸世三姊妹》,以各自的語言描摹死後世界,拼湊出一幅陰間的地圖,那裡既是生命的終點,也是幽冥旅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