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花腔女高音的完美化身──談娜塔莉·德賽的「奇蹟歌聲」
文|林仁斌
旅法長笛演奏家、樂團指揮
臺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
一見傾心的好聲音
1999年,當時還在巴黎求學的我,偶然入手一張封面極為吸睛的CD唱片~《Vocalise》。封面上的娜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擁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神情俏皮可愛。
唱片一播放,便驚為天人:每一曲都展現了極致的控制力與藝術性。
曲目選擇更是別具匠心,不是一般女高音的常見曲,而是神之領域~花腔女高音經典中的珍品:Alyabyev 〈夜鶯〉(Le Rossignol)、聖桑〈夜鶯與玫瑰〉(Le Rossignol Et La Rose)、德利
〈卡迪斯的女孩們〉(Les Filles de Cadix)...甚至還收錄了小約翰·史特勞斯的《春之聲》!
德賽的音域高得驚人,音準精確無懈可擊;呼吸流暢自然,快速音群的敏捷與高音木管樂器並駕齊驅;音色明暗對比鮮明,富於空間感與彈性~連身為長笛演奏者的我,在反覆聆聽她的演唱後,不僅陶醉其中,也發現對自身演奏音樂時的呼吸與共鳴有幫助。
從舞蹈夢想到歌劇舞台的傳奇
1965年出生於法國里昂的德賽,最初的志向是成為舞蹈家。20歲時,她在波爾多音樂院僅用一年便獲得第一獎;其後,她贏得維也納國際莫札特大賽首獎,自此踏上國際舞台。
整理德賽曾在世界各大歌劇院擔綱之最成功角色:
- 《魔笛》|夜后
- 《霍夫曼的故事》|奧林匹亞
- 《聯隊之花》|瑪麗
- 《瑪儂》|瑪儂
- 《夢遊女》|阿米娜
-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露琪亞
- 《凱撒大帝》|克麗奧佩特拉
- 《茶花女》|薇奧麗塔
- 《納克索斯島的阿麗亞德妮》|阿麗亞德妮
她的唱片作品屢獲法國唱片最高榮譽金叉獎(Diapason d'Or),足見其藝術地位之崇高。
舞台記憶的永恆定格
2000年,我在巴黎歌劇院現場聆聽德賽飾演夜后~她身著藍色戲服與金飾頭冠,先後詮釋兩首〈噢,別發抖,我的愛子〉(慈愛的夜后)與〈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怒火中燒的夜后),高音F6精準,音色輕巧又具戲劇性,音樂行雲流水、轉換游刃有餘,那一刻的震撼至今鮮明如初。
她演唱《拉克美》中的〈鐘之歌〉更是經典~開頭的獨唱纖細純淨具有音色爆發力,後段鐘聲模仿的音準與色彩變化之游刃有餘,可謂當代難有匹敵。
聲音蛻變與藝術轉向
2001年與2002年,德賽兩度進行聲帶結節手術而暫別演唱舞台。手術復出後,她逐漸從純粹的花腔角色轉向更多抒情與戲劇性兼備的曲目,並拓展至音樂與戲劇作品。
娜塔莉·德賽四大演唱特色
- 絲絨音色與演繹張力
盤點娜塔莉的生涯四大演唱特色,她自稱自己是「歌唱詮釋演員」(Singing Actress / une actrice qui chante),她心中成功的演出「七成來自戲劇、三成來自歌唱」。舞台上的戲劇性與角色塑造,遠比單純的聲樂技巧重要~讓觀眾沉浸於角色,忘記歌唱技巧~才是真正完美的演出。 - 精準俐落的華彩高音
作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花腔女高音,她能輕鬆駕馭高難度的花腔段落(coloratura runs),代表作包括《霍夫曼的故事》木偶娃娃奧林匹亞、《魔笛》夜后等,每一段都是技巧與音樂性的完美平衡。 - 靈活轉向,擁抱多元曲風
經歷手術與聲音調整後,她投入更多抒情、戲劇角色,如:《夢遊女》的阿米娜、《茶花女》的薇奧麗塔、《聯隊之花》的瑪麗,並與指揮艾曼紐·艾姆(Emmanuelle Haïm)合作探索巴洛克曲目,展現音樂深度與廣度。 - 跨界演出,突破疆界
離開歌劇舞台後,娜塔莉積極跨足戲劇、爵士與法國香頌(chansons),以不同藝術形式延續聲音的各種面貌,將表演能量拓展到更多層次。
她來了!臺灣場告別音樂會
2025年11月08日,娜塔莉·德賽將與鋼琴家菲利普·卡薩爾(Philippe Cassard)攜手,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唱「《奇蹟歌聲》娜塔莉.德賽告別巡迴音樂會」
這將是她首次登臺演出,卻也是她即將告別舞台的最後演出…
無法重來的相遇
舞台上的謝幕,是經過無數夜晚的排練與演出、無數次呼吸與眼神交會之所凝結成的炙熱溫度。
娜塔莉·德賽將帶著她的聲音、她的故事、演藝生涯的笑與淚,在衛武營音樂廳,輕輕闔上她歌唱生涯的最後一頁。
如果您與我相同,曾在唱片中愛上她的歌聲,那麼這一晚,請與她同在現場,讓最後的旋律成為你生命中最真切的美好,以及一輩子珍藏的回憶。
節目資訊
11/8(六)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