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烏猫妹烏狗兄來聽歌—臺灣百年流行曲
文|林伯杰
身為臺灣人,應知臺灣歌,我們的流行歌曲,與歌仔戲在早年有著纏綿悱惻的羈絆,這些熟悉的旋律,將在衛武營這場「烏猫行進曲-摩登歌仔微醺之夜」中,綻放可親可愛的時代氛圍。
【衛武營小時光】系列,訴求皆是輕鬆紓壓的節目,這場8月20日上檔的臺式古早味音樂趴,創作靈感來自於臺灣的第一首流行歌《烏猫行進曲》,以台語情歌和歌仔戲曲調,串起摩登男女的愛情甘酸甜。然而這些百年前的本土旋律,究竟是如何誕生呢?
感謝愛迪生1877年發明了留聲機,讓音樂得以被記錄下來,邁入20世紀,唱片已成為人們娛樂的重要載體。臺灣此時正是日治時代,第一家唱片公司「日蓄唱片」1910年於榮町(現今衡陽路)開張,起初銷售日本進口唱片,但4年後,一群戲曲樂師搭船到日本,錄製了客家八音及歌仔調,締造了臺灣最早的唱片錄音。
此時,臺灣土生土長的歌仔戲正也蓬勃發展中。歌仔戲結合民間小曲及車鼓弄,並吸收其他戲曲的精華,很快就從發源地宜蘭擴及整個臺灣,甚至傳到閩南與東南亞。歌仔戲初期除了建立最基本的四大調:七字調、雜唸調、都馬調、江湖調,更與臺灣歌謠互相影響交融。
上海在1927年出現了第一首國語時代曲《毛毛雨》,兩年後,在臺灣也有了第一首臺語流行歌《烏猫行進曲》,由知名藝旦秋蟾演唱。遺憾的是,此曲錄音品質不佳,亦無詞本,不僅無法考據是誰創作,連歌詞唱什麼也很難辨認。約莫聽得出第一句是「烏猫生得真正美」,描述當時臺北最熱鬧的大稻埕,華燈初上,妖嬌美麗女子走在路上之情景。
1929年《烏猫行進曲》是第一首在唱片圓標印上「流行歌」的劃時代歌曲,可惜並沒有走紅。真正流行的臺語歌,竟是電影《桃花泣血記》的廣告歌。這部1931年上海拍攝的黑白默片,由當時炙手可熱的阮玲玉與金焰主演。隔年來臺灣上映,電影公司為了宣傳,請來最有名氣的辯士(負責解說劇情)詹天馬寫詞、戲院樂團指揮王雲峰譜曲,完成了《桃花泣血記》宣傳曲。
既然是宣傳歌,歌詞就像電影本事般敘述劇情:「人生親像桃花枝,有時開花有時死,花有春天再開期,人若死去無活時。戀愛無分階級性,第一要緊是真情,琳姑出世歹環境,相似桃花彼薄命。」詹天馬總共寫了十段歌詞,懂得不爆雷,最後以「做人父母愛注意,舊式禮教著拋棄,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勾人進戲院看電影。
片商訓練數位少女和樂師,直接上街演唱這首歌曲,很快便引起轟動。此時日蓄唱片已改名為古倫美亞唱片,嗅到商機,請純純錄製《桃花泣血記》,銷售長紅。古倫美亞再接再厲,挖角留日歸臺的鄧雨賢,陸續寫出《望春風》、《跳舞時代》等曲,開創了臺灣流行歌的嶄新一頁。
本名劉清香的純純,13歲輟學進入歌仔戲班,憑著優異嗓子成為當家小生,15歲時古倫美亞邀請她錄製臺語歌仔戲與客家採茶戲,18歲的《桃花泣血記》讓純純成為臺灣第一位暢銷歌手。此外更有歌仔戲樂師,創作不少台灣流行歌曲,諸如《青春嶺》的蘇桐、《滿山春色》的陳秋霖等,見證歌仔戲與流行歌的親密關係。
這場演出,就如同節目副標「摩登歌仔微醺之夜」,展現了跨越時空的音樂況味。由兩位被譽為「人間國寶」:王金櫻老師擔任唱腔指導、小咪老師負責導演,將歌仔戲中熟悉的曲調,填入新的詞句,再揉合多首早期臺語情歌,邊唱邊演,邀請你我一起享受烏狗烏猫的浪漫戀曲。
節目資訊
8/20 (三)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