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看舞難,還是寫舞難?先看了再說!
文|周書毅 衛武營駐地藝術家
我常在想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喜歡看舞蹈?結果多半聽到的原因都是很難懂、看不懂,不知道在跳什麼,當然也有人是直覺上的不喜歡。但我總覺得,在忙碌的生活裡,若能靜下心來欣賞一種藝術、聆聽一首樂曲、看一支舞碼,是件很難得的事情。高雄這座城市,如今有愈來愈多文化藝術活動,要接近不難,只需要換個角度去認識自己與藝術的世界,有什麼樣的美妙關係。
「眼前,有一個人靜靜地躺在那邊,他身穿白衣,看起來意識恍惚?他在做什麼?他好像在尋找什麼?我與他之間隔著一面玻璃,也許我們不在同一個世界?那他是誰?我又是誰? 」 看舞有時候會像上面描述的這樣,心中冒出一些問題,而後拋開問題,轉而走入感受後的理解,最後走到感動的入口,產生情緒的激動。如果你是一位喜歡看舞的觀眾,你會邀請你的朋友一起來看舞嗎?還是總是難以開口推薦身邊友人呢?看完後,你會寫下來分享在自己的社群平台嗎?對我而言,邀約第一次走入劇場看舞的朋友,是困難的,但將心得寫下來卻相對容易,能夠讓身邊的人知道自己怎麼看舞,有著什麼樣的感動。寫下想法時,也隱隱企盼身邊的人有一天會因為這些文字,想去一探究竟。
至於觀後心得與專業舞蹈評論有什麼不同呢?前者是如果你看了很多舞蹈演出,你的大腦會自動將這些感受疊加在一起,成為一種屬於你獨有的思維與感受,而你選擇將這份感受寫下,分享給其他人。後者則除了主觀感受外,另外針對作品的舞蹈姿態、風格等給予客觀的評價。這兩者對我來說各有其意義,有點像是一部電影的推薦,除了幾個星之外,你有時也會想聽聽專業的影評怎麼說,再決定去看或不看。舞蹈作品在臺灣也有專業評論的發表平台,像是「表演藝術評論台」與「ARTalks:藝論紛紛」等。而衛武營也因著「舞蹈書寫計畫」的累積,預計在今年開啟「觀眾投稿」欄位,讓觀眾可以有地方去書寫觀看作品的感受或評論。此外,「舞蹈書寫工作坊」今年將擴大舉辦為一年四期,以吸引更多表演藝術書寫者來衛武營分享經驗,透過文字的力量連結這座島嶼與世界。
「你還記得觸動你的舞蹈作品是哪一部嗎?你曾經看舞而落淚嗎?」
「有人曾經問你為什麼現代舞那麼難懂嗎?你會怎麼回答呢?」
在擔任衛武營駐地藝術家一年多後,我仍在探索這些問題,嘗試各種辦法讓更多人靠近當代舞蹈這一門藝術。隨著「波麗露在高雄」推廣計畫前期工作的展開,我與夥伴們開始拜訪鳳山、左營、前鎮、美濃、旗山、大樹、岡山、彌陀、六龜等地區,並不斷思考如何讓這些地方也可以有「武營來跳舞」大眾舞蹈課的發生,一步步與當地的民眾分享不同的舞蹈作品。
經過大家的努力,在公共空間 「跳舞給你看」 的想法終於被實現,那些曾讓我感動的瞬間,如今我也要一一回饋在眾人眼前。今年四月到六月,我將會帶著一群來高雄跳舞的獨立舞者們和左營高中舞蹈班的學生,一起與衛武營在高雄用舞蹈旅行。請試著邀請你身邊的朋友來看演出吧,期待在旅途中遇見你們!
閱讀更多: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2024臺灣舞蹈平台】如何越界,怎樣親密
在舞作《圓》的開頭,既是編舞也是獨舞舞者的Olé KHAMCHANLA(奧萊・康詹拉)於黑暗中現身,手勢在空氣中如魚般游動著,還不確定一切將發展成什麼。漸漸的,有些可供辨識的動作元素逐漸上身,例如上身的手指、手腕和手軸彎折的角度,下身的腳踝勾起,以及身體朝雙側撐開的張力等,都能讓人聯想起寮國或泰國著名的傳統舞蹈身法。
《舞蹈南方,大卷狂潮── 衛武營2025舞蹈節目指南》
2025年6檔舞蹈節目當中,有三部以翻轉經典名作的作品,都從女性視角出發:由阿喀郎.汗(Akram Khan)為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創作的《吉賽兒》(Giselle)、英國潔思敏 ‧ 瓦丁蒙舞團(Jasmin Vardimon Company)所帶來的《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ALiCE),以及衛武營為高雄打造的新傳統,由身體家葉名樺與指揮張尹芳聯手推出的音樂芭蕾劇場《遇見胡桃鉗的女孩》第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