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樹蔭下的一場沁涼微醺美夢:樹仔聲
文: 吉米布蘭卡 JimmyBlanca|劇場觀眾、劇場狂粉的日常Podcaster
演後座談時,負責影像的魏肇儀提到:「對,這場音樂會就是要讓大家睡到翻掉。」全場大笑。也是啊,演出名為《樹仔聲》,還有個直覺的副標《佇樹跤咧陷眠(在樹下做白日夢)》。觀眾進到劇場裡,聽到的看到的都是令人舒服平靜的元素,若能藉此放鬆身心,為何不能就此自在酣眠,時而醒來睡去又何妨?
邀請你一起來酣眠
英國作曲家Max Richter作過一張長達八小時、名為《Sleep舒眠曲》的專輯,為的就是要讓聽眾好好睡一覺,透過音樂與睡眠,舒緩平日高壓;隨之推出的巡迴演奏會也比照原曲長度,樂手演奏八小時,並邀請聽眾自備枕頭與棉被,進到劇場裡好好享受。雖說《樹仔聲》的本意並非真是睡覺,但希望大夥兒停下繁忙腳步,聆聽周圍與自己聲音的初衷是相同的。對音樂創作周宣宏來說,音樂是抽象的,這次與影像創作魏肇儀合作,透過具象的載體「樹」,使「樹」成為創作者與聆聽者彼此溝通的橋樑。藉由思考樹與地方/區域的關係、樹與人的關係,找到共同擁有的經驗。
你認真看過樹嗎?樹下與樹上的風景又長成怎樣呢?
樹是很常見的、一踏出家門就有的物件,也是高雄的機車騎士們非常依賴的必需品(特別是在炎熱夏日趕上班上課的通勤族啊……),但我們鮮少去思考這棵樹怎麼來的:是原生種還是外來種?是原本就長在這裡的、還是因為道路開發被搬過來的?為什麼是這棵樹落腳在這裡,又為什麼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樹不會說話,卻可能見證了戰爭烽火的殘酷與日常年歲的靜好。因此,樹其實也是記載人類歷史的史學家。我尤其喜歡《樹仔聲》的〈合十〉與〈日子〉:〈合十〉裡有著纏紅布的樹幹,茂密的枝葉照看著一座仍有香火、或許還有人奉茶的小廟。雖然影像裡沒有人走動,但裊裊香煙伴著婆娑搖曳的樹葉摩擦聲,想必在人類無法聽及的頻率裡,樹木們正在吱吱喳喳地碎嘴討論南來北往、古今中外的眾生大事。〈日子〉也有著類似的光景,一樣沒有人們走過,但樹下擺放的幾張褪色的塑膠椅,有些斑駁老舊卻還微微晃動的公園器材,偶有松鼠跑過與微風吹起的落葉與沙土,在在都證明了這兒的熱鬧曾經。誠如創作者說的,拍的雖然是樹,更多時候卻是拍樹與這塊土地的互動,是當下的,是過去一些時刻的。
樹、劇場與觀眾的一期一遇
音樂與影像在《樹仔聲》裡是等重且相輔相成的,在現場演出時的安排也別具巧思,像是讓樂手的位置高低錯落,佐以音樂設計在旁疊入環境音效,模擬觀眾坐在樹下,聽著樂音領著自己心往神馳地前往令人心靜的自然綠林。萬物皆有時,這蔥鬱正好落在了港都,百年後被捕捉進了藝術家的鏡頭,還有多部美麗精緻的提琴幫忙發聲,帶給匆匆入席的人們一席安穩舒心的沉著與平和:一切都恰如其分地剛好,剛好是樹蔭下的一場沁涼微醺美夢啊!
閱讀更多:
推薦閱讀
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最完美的組合!
在疫情發生之前,捷克愛樂開始進行一個長達四年的柴可夫斯基計畫(The Tchaikovsky Project),他們和指揮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 b.1952)要花四年的時間,在樂季演出柴可夫斯基,同時也進行捷克愛樂的「柴可夫斯基交響及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而這也是他們「唯一」除了和當時的首席指揮貝洛拉維契(Jiří BĚLOHLÁVEK, 1946~2017)合作之外的錄音計畫,畢契科夫也被任命為這個計畫的計畫總監。
捨下古典樂苦練手風琴,吳詠隆靠執著走出探戈音樂一片天
吳詠隆是臺灣極少數專業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暨探戈音樂家。原本主修長笛,大學畢業時意外聽到班多鈕(Bandoneon)多變且情感豐沛的音色,立刻愛上,捨下熟悉的古典樂器,隻身飛往阿根廷全心學習班多鈕,不但成為亞洲第一位奪下德國克林根塔爾手風琴大賽冠軍的演奏者,還前往日、韓、港、中、馬來西亞等多地演出,是台灣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探戈演奏者之一。